幼兒園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活動《沉與浮》含反思

時間:10-15 閱: 科學教案

大班上學期科學教案活動《沉與浮》含反思適用於大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示來表示物體的沉浮,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上學期科學活動《沉與浮》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學會用簡單的圖示來表示物體的沉浮。
2.探索調節物體沉浮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在情景中,透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各種試驗材料(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樹葉、小碗、磁鐵、筆、紙)若干。
2.幼兒每四人合用一張操作台,另備水槽、託盤各一隻。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
(二)幼兒嘗試
教師提出嘗試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你會發現什麼?
幼兒嘗試,得出結論:
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教師總結: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三)幼兒嘗試
1.教師提出嘗試:如果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教案出自:快思老師教案網)這些實驗材料該用什麼符號表示呢?(插塑、紙、梳子、牙刷、電池、鉛筆、小刀、橡皮等。)
2.各組幼兒進行嘗試猜測,並在紙上畫好對每一種材料沉或浮的猜測結果。
3.教師總結(演示課件),驗證幼兒猜測的(正確與否。對不同意見(如同一種物體,有的幼兒認為沉,有的幼兒認為浮)透過實驗驗證,統一認識。
(四)實驗
1.教師提出嘗試:怎樣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
2.幼兒試驗,得出結論:
往空瓶里裝水,把鉛筆拴在石頭上。可以讓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積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釘子放在積木上,可以讓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釘子浮上來。
3.教師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兒嘗試
1.故事:小明在樹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樹洞里去了,樹洞很深,小明夠不上來,他多著急呀,誰來幫他想個辦法呢?
幼兒嘗試回答:往樹洞里灌水球就浮上來了。
2.有一堆摻有麥糠的小麥,怎樣儘快的把麥糠和麥粒分開?
幼兒嘗試回答:把它們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麥糠,沉入水底的是麥粒。
3.沉與浮在我們的生產、生活有哪些應用?
幼兒嘗試回答:救生圈的應用、淘米做飯時的應用以及在輪船、潛水艇上的應用等。
沉浮現象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它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六)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製成的。
教學反思:
1、事先沒有明確「浮上來,沉下去」這兩個片語的搭配,所以在實驗結束的時候,會聽到好幾個幼兒說「浮下去,沉上來」,這個問題是我事先沒有考慮到的。2、有幾組幼兒在做實驗的時候,出現爭搶實驗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後將紙船玩得變成紙漿的現象,這個是我事先沒有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造成的,每一次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常規問題還是要考慮到的。

小百科:沉:漢字,擁有多重詞性。主要指"在水裡往下落"、"程度深"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