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語言優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含反思

時間:10-17 閱: 語言教案

《中班語言優秀教案《粽子里的故事》含反思》這是優秀的中班語言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

活動目標:
1、認真觀察圖片,理解故事的內容;
2、 大膽想像並講述故事內容;
3、 理解故事內容,記清主要情節,初步學習人物的簡單對話。
4、 理解故事內容,能認真傾聽,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在活動前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有所瞭解。
2、《粽子里的故事》ppt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透過觀察小動物們的動作、表情,大膽猜測故事內容。
難點:在看看、說說、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節,激發幼兒閱讀興趣。
活動過程:
一、謎語匯入,引出主題。
1、謎語:三角四楞長,珍珠裡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
提問:猜猜是什麼食物?小朋友你們吃過粽子嗎?什麼節日我們要吃粽子?。教案來.自:屈;老師教.案網,(端午節)你喜歡吃什麼味道的粽子?
2、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關於粽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粽子裡面包的和你們吃過的都不一樣,那它包著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圖書、聽故事吧,答案就在故事裡。
3、教師出示ppt1,引導幼兒認識故事題目《粽子里的故事》。
二、出示圖片,幼兒觀察圖片內容,大膽講述故事情節。
1、出示ppt2,師:老奶奶肚子里裝滿了故事,她的故事可多啦!大家都喜歡聽她的故事。
提問:有哪些小動物來聽老奶奶講故事啦?(小松鼠、小狐狸、小兔子、小猴子、小鳥)
這麼好聽的故事,大家聽的怎麼樣?(認真、專心致志)
2、出示ppt3,提問:
⑴老奶奶生了一場大病以後,不能大聲講話了,大家再也聽不到好聽的故事了。老奶奶很著急,那該怎麼辦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嗎?(鼓勵幼兒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
⑵師:小朋友們幫老奶奶想了這麼多的辦法,我們來看看老奶奶她是怎麼做的呢。
3、出示ppt4,提問:
⑴有哪些東西?(粽子葉、糯米)
⑵老奶奶在幹什麼?(包粽子)她的表情是怎樣的?
⑶教師小結:原來,老奶奶她有一個心愿,就是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誰吃了粽子,誰就能講出好多的故事。
4、出示ppt5、
5、老奶奶把粽子做好了,誰會來吃呢?
6、提問:
⑴ppt5:誰來了?(小松鼠)吱吱吱,吱吱吱,來了一隻小松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
⑵ppt6:小松鼠吃了粽子講出故事了嗎?"(沒有)
⑶師小結: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馬上有了故事,可小松鼠不會說話,一個勁地叫:"吱吱吱···"就是講不出故事。接下來還會有誰來呢?
7、出示ppt7、8,提問:
⑴ppt7:誰又來了?(小狐狸) 哩哩哩,哩哩哩,來了一隻小狐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
⑵ppt8: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講出故事來嗎?(不能)
⑶ 教師小結:小狐狸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小狐狸也不會說話,一個勁地叫:"哩哩哩···"就是講不出故事。
8、結合小松鼠、小狐狸吃粽子的情景,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其他小動物來吃粽子的情景。
⑴除了小松鼠和小狐狸外,還有哪些小動物也來吃過粽子了?(小鳥、小兔、小猴)
⑵引導幼兒分別想像並講述小鳥、小兔、小猴來吃粽子的情景。
① 師:你們能不能學著老師講小松鼠和小狐狸來吃粽子的話說說其他小動物呢?
② 它們都講出故事了嗎?
③這麼多小動物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那為什麼講不出故事呢? 7、出示ppt9,提問:
⑴它們講不出故事覺得怎麼樣?(很難過、著急)引導幼兒觀察小兔和小狐狸的表情以及小動物們周圍的各種符號,大膽猜測小動物們的心理活動。他們之間會說些什麼?
⑵小動物雖然吃了粽子,但它們不會講話,講不出故事,怎麼辦呢?真著急。你有什麼辦法嗎?
⑷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動物們想了一個什麼辦法?
8、出示ppt10、11,提問:
⑴ppt10: 這個時候,誰來了?(小姑娘)小姑娘在幹什麼?(采蘑菇)
⑵師:原來,小動物們是想請小姑娘來幫助它們,為什麼小動物們會請小姑娘來幫忙呢?(因為小姑娘會說話) ⑶小姑娘會答應幫它們嗎?
⑷ppt11:小姑娘答應它們了嗎?小姑娘為什麼要逃跑呢?
⑸教師小結:小動物們高興得一起衝過去,吱吱吱、哩哩哩、嘰嘰嘰,叫個不停。小姑娘嚇壞了,所以,小姑娘扔下竹籃拚命逃。
9、出示ppt12、13、14,提問:
⑴ppt12:小姑娘嚇跑了,那該怎麼辦呢?
⑵ppt13:小動物們用了什麼辦法把小姑娘找回來? ⑶ppt14:小姑娘回來了嗎?她是怎樣回來的?
10、出示ppt15、16、17、18:提問:
⑴ppt15:師:小姑娘采呀采,一直採到小房子跟前。老奶奶站在門口等著小姑娘,她看到小姑娘,會怎麼說?(美麗的小姑娘,快來吃粽子,吃了粽子講故事)
⑵ppt16:師:香噴噴的粽子真好吃,小姑娘吃了一個又一個。把故事全吃到肚子里去啦!
反思:
選擇這個故事,是因為今天正好是端午節上來的第一天,孩子們對粽子的熱情尤存,它本是大班的一個故事教學內容,我把它改編過了,故事也重新改過了。我把目標定位在情感表達和語言表達方面。在設計環節時,第一部分是一個引子,其中有一個提問:吃了粽子肚子感覺飽飽的,(孩子們很自然地說出飽飽的),為下面吃故事粽子,肚子里有了許多故事,埋下了一個伏筆。第二部分故事欣賞環節中,我第一次的設計是讓孩子第一遍就完整的欣賞故事,試教下來,能力強的孩子把整個故事的大致意思全部都複述了出來,使問題的設置無法正常推進。於是,我想到把故事分成兩段,第一段結束後,讓孩子們自己幫小動物想辦法,進行發散性思維,啟用幼兒在教學現場的思維(第二次試教時效果很好)。這裡我也有另外一個用意,語言活動中,由於孩子往往是坐的時間比較長,容易產生思維疲勞,在這裡頓一下,讓孩子們自由想像,能重新調動起孩子繼續學習的積極性,思維也能活躍起來。(拆粽子這個環節,也有相同的作用)
最後,我把故事包在粽子里,強烈地構起孩子想看,想說的願望。其中,解粽子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學習如何解開,在遇到相同的故事時,孩子自然地說:『我們的故事是一樣的』,於是,我順利地引到合作講故事。 在故事的提供上,我準備了適合不同層次幼兒需要的故事,有兩副畫面的,三副畫面的,最多是四副畫面的。本來我在粽子上沒寫名字,後來考慮到,如果不寫名字,能力相對比較差的孩子,如果拿到四副畫面的故事創編,那對他的難度就會比較大,孩子就會失去創編的興趣。
在最後一個環節,分享故事中,我的引導還不夠,集體教學活動,既要有目標的意識,有對教學活動期望效果的追求,更要關注過程的價值,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長有意義的經驗;既要有精心的預設,使教學活動在研究孩子、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更要給幼兒以生成的空間,並有效地回應幼兒大量不確定的生成問題。在回應孩子方面,我覺得自己做的還是非常不夠的。
整個活動,孩子們都處於一種比較活躍的狀態,隨著環節一步步地推進,孩子自然產生了強烈的想「說」的願望,自然達到了預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