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主題教案《各種各樣的帽子》含反思

時間:10-15 閱: 主題教案

大班主題教案《各種各樣的帽子》含反思適用於大班的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認識幾種典型的特殊帽子,知道他們的作用和特殊性,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主題《各種各樣的帽子》含反思教案吧。

  主題的產生
  今天我們上語言課《空軍帽》,當我問到這頂空軍帽和我們一般的帽子有什麼不同時?孩子們頓時炸開了鍋,說得特別激動,特別是關於警察帽更是你一言我一語講得起勁。孩子們的暢談引起了我的注意:既然孩子們那麼感興趣何不組織一次「各種各樣的帽子」的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帽子的秘密,既有利於相公經驗的積累,又能萌發幼兒關注身邊事物的興趣。
  於是我初步擬訂了有關帽子的網路,並在當天晚上開始動員孩子回家收集各種帽子,於是有了班裡的「展示台」(孩子們建議把收集到的帽子都統一放在班裡的一個專台),當我們的展示台上有了一定數量的帽子時,我和孩子們展開了一場有關帽子的討論,想更清楚的瞭解孩子的想法和理解,最後根據孩子的講述、提問加上教師的整理擬出了活動主題網路。
幼兒大班主題教案《各種各樣的帽子》
活動過程
  活動一:討論—一生活中的帽子
  在活動前教師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聯想,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看到過那些帽子,分別是幹什麼用的?
  汪科:警察帽子,戴上可以指揮交通的。
  陳博揚:jiefangjun帽子,戴上很神氣(孩子們還不能區別海、陸、空三軍)
  龔思瑜:天氣很熱的時候媽媽給我戴太陽帽,可以遮太陽的。
  戴毓龍:雨衣也有帽子的,可以保護頭不淋雨。
  張俏:天氣冷的時候媽媽給我戴毛線織的帽子,很熱的。
  陳勇吉:醫生也有帽子的,白白的。
  王佳瑩:周老師每天開摩托車的戴帽子的……
  許多孩子都大膽發言,參與到集體討論中,氣氛十分得熱烈,帽子的話題一下子引起了孩子們的共鳴,而且由於帽子是我們身邊的事物,經常接觸孩子們更是有話可談。
活動二:常識活動—一認識各種用於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底有那些帽子,不同的帽子他們的形狀、結構一樣嗎?帽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底重要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第一次集中教學活動  主導目標:認識生活中幾種常見的帽子種類,知道帽子的基本結構(帽檐、帽身),初步懂得帽子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小結:這次活動我們選取了各種型別的帽子,目的是給孩子一個較為全面的印象和概念,為以後活動打下基礎。活動中孩子們對帽子的鬆緊扣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平日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不多,特別是不同材料的不同調節方式給孩子很大的興趣啟發:知道了帽子要方便並為不同頭大小的人服務。另外從孩子們的興趣看,他們最感興趣的是平日里接觸不多的特殊類的帽子,如軍用帽、廚師帽、醫生帽等。
  當我輕鬆的告訴孩子們他們所感興趣的那些帽子稱為特殊型別的帽子時,汪科突然問我:「老師,什麼叫特殊呀?特殊是什麼意思?」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開展了第三個活動。
活動三:認識特殊型別的帽子
  什麼叫特殊?特殊種類的帽子它們到底特殊再哪兒呢?為什麼稱它們為特殊種類的帽子呢?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理解,概括來說他們認為這些帽子之所以特殊是因為第一它們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戴的;第二戴上特殊的帽子別人一看就知道是誰了,知道是做什麼工作的了。順著孩子的理解,我們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特殊帽子組織活動。
  主導目標:認識幾種典型的特殊帽子,知道他們的作用和特殊性(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或用這種材料等)。
  小結:當對這些特殊的帽子有了大概瞭解後孩子的興趣點有了轉移,似乎對設計發生了興趣:
  「為什麼醫生的帽子不是紅顏色的?我喜歡紅顏色。」
  「安全帽應該把耳朵也保護好!」
  「廚師帽子上面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招,為什麼要高高的?」
  孩子們對設計呈現出了一定的想法,為何不順應著試一試呢?於是有了第四個活動。
  適合更適合教學,但孩子的情況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孩子們對設計呈現出了積極的興趣,而對分類既覺得太難又不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做了積極的調整:方案教學提倡的就是跟隨幼兒,所以我們跟隨了孩子的想法,進行帽子設計的相關活動;第五個活動時裝秀之前原先我還安排了一個有關帽子相關服飾的教學活動,由於孩子早已表現出對表演的強烈慾望,作為老師怎能忍心拉回孩子們的興趣呢?於是我們捨棄了或者說是暫時捨棄這個教學想法而跟隨孩子們的真正需要進行時裝秀活動。整個活動應該來說是比較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活動由於是孩子們自己提出的所以他們特別有成功感和滿足感,而且活動有緊緊圍繞他們的興趣,所以使得他們在整個活動中顯得非常得積極、活躍和配合。這個活動透過多種形式進行,如繪畫、表演、教學等等,讓孩子們能充分體驗到活動的樂趣,有利於增強他們對周圍事物的關注程度;同時讓教師親身體驗到「兒童的思想看的見」真正內涵;而且這樣一個老師跟隨孩子的過程使師生間的尊重、合作、親密的這種平等、互主體關係體現得更加得體。
綜觀整個活動過程無論是孩子還是老師都是快樂的,對老師來講也許我們的體會更深:
  1、記住自己是跟隨者的身份。如果你想讓活動成功,那麼教師一定要跟隨孩子,跟隨他們的興趣、跟隨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行活動,活動的主體永遠是孩子而不是老師,我們得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活動中作出積極、有益的調整,使整個活動能順利發展和完成。
  2、相信孩子的思想看的見。孩子的思想有其不同於成人的表現方式,我們得肯定孩子並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並要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評價孩子和他的作品。
  3、教師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包括活動的開展的計劃、內容、方式、可能出現的情況和需要的物品、孩子的反應、調整措施等等,教師必須站在高一個的台階去綜觀全域性,儘管有些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但我們應該有這種俯視態度,想的比做的更全更多,而不是井底觀天。
  4、盡量選擇孩子身邊或生活中的事物。因為這樣往往容易得到孩子們的共鳴,對於經驗的積累和應用也相對容易,而且教師能更快的收集到所需材料。
       教學反思:
       從這堂課,我們也看出一堂教學活動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不放任自流,還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順其自然。不管哪種佔主導,都應該處理好教的方式,讓孩子們感覺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場遊戲活動。教無定法,無論採用哪種教學方式,都必須作用於人的感官才能發揮作用。教學方式實質上是一種刺激手段。講授法、提問法刺激聽覺感官,示範法、觀看法刺激視覺感官,練習法、遊戲法綜合刺激各種感官……因此,教學方式的成敗與否,關鍵是看能否發揮出它應有的刺激性。教師要不斷錘鍊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獨具特色的肢體動作,極富渲染的表情神態,變化多端的語言聲調等,這是實現教學方式刺激性的基礎。因此優秀的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肢體、眼睛嘴巴,瞭解孩子的內心狀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小百科:帽子: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