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語言優秀教案《誰吃了我的粥》含反思

時間:10-19 閱: 語言教案

《大班語言優秀教案《誰吃了我的粥》含反思》這是優秀的大班語言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

 教材分析
這本圖畫書故事溫馨,情節曲折,視角非常生活化,讀來讓人會心一笑。似曾相識的事情,讓人不由自主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孩子經常會有不喜歡吃的東西,比起生硬的說教,這個故事裡的熊爸爸、熊媽媽、熊爺爺、熊奶奶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小熊的心理轉變非常孩子氣,也非常自然,這將會讓許多孩子喜歡上這個可愛的、和自己很像的熊寶寶。
這本圖畫書始終貫穿著溫暖的愛和關懷,看得人心裡軟軟的、香香的,這也許就是作者送給我們的最好禮物吧。
活動目標
* 感受小熊家溫馨快樂的氣氛以及故事緊張曲折的情節。
* 理解故事,知道究竟是誰吃了小熊的粥。
* 學習動詞"搖""放""采""吃"。
活動準備
* 生活經驗準備:幼兒已有吃粥的生活經驗並瞭解"魔鬼"的意思。
* 教材教具準備:《誰吃了我的粥》圖畫書一本、影片展示儀一台、微波爐一台,小碗與小勺每人一套,甜粥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 引起興趣,匯入話題。
(1)教師出示盛甜粥的小盆,詢問幼兒:你們吃過粥嗎?"本,文來源:屈;老.師教;案網"喜歡吃嗎?
(2)教師往粥中加蜂蜜和葡萄乾,引起幼兒興趣,並告訴他們:這是小熊的粥喔!想知道小熊吃掉它了嗎?
(3)配班老師扮演的小熊把粥端走了。
2. 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情節,感受故事緊張曲折的節奏。
(1)教師和幼兒一同翻看圖畫書,共同認知故事中的人物:小熊、熊媽媽、熊爸爸、熊爺爺、熊奶奶。
(2)講述《誰吃了我的粥》。
* 在每一次小熊去老樹樁那兒的時候,請小朋友猜測:他的粥還在不在?被誰吃了?
* 引導幼兒體驗小熊的粥兩次被"魔鬼熊"吃掉以後的那種既緊張又有點捨不得的複雜心理。
(3) 再次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用動作理解故事。
* 模仿故事中小熊的表情,感受小熊從不喜歡粥到喜歡粥的心理變化。
* 模仿故事中的動作:"搖頭""采果子""爬上樹張望""放在外面""噝溜噝溜地吃粥",熟悉故事有趣而曲折的情節。
* 教師提問:究竟是誰吃了小熊的粥?
3. 分享"小熊的甜粥",體驗吃粥的快樂。
配班老師扮小熊端著粥出來,在微波爐中熱一下,請大家分享。
延伸活動出去一起玩"魔鬼熊和小熊"的遊戲。
場地:沒有障礙的道路兩條。
材料:大塑料碗人手一個,漿果樹若干(用塑料飲料瓶裝飾而成)、小橋、石頭路、山洞。
規則:幼兒按意願分別扮魔鬼熊和小熊,誰先跑到對面的樹樁處(用凳子代替),捧起大碗"噝溜噝溜"地吃粥,誰就勝利了,就可以拿到老師事先放在那兒的獎品。
活動反思
1. 活動目標
一開始,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設定為:幼兒自主閱讀,初步理解故事內容,充分體驗小熊一家的幸福和諧,理解家長對孩子深沉的愛。後來,透過討論,我們認為,《誰吃了我的粥?》這本書的內容和教育價值對於3歲左右的幼兒來說有些複雜和深奧,情感目標定得較大,在幼兒沒有深入理解故事內容的時候,這些情感得共鳴是無法傳遞到的。於是我們及時進行了調整。調整後閱讀活動的教育目標是:幼兒自主探索故事過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認識到「厭食」是不好的生活習慣,初步理解全家人對小熊的愛。
根據目標,我把此次閱讀活動調整為三個階段完成,也就是三個課時。把「充分體驗小熊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的同時,理解家長對幼兒深沉的愛」放在最後一個課時,將小熊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幼兒自身的情感當中,幫助他們理解家長對自己深沉的愛,並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向父母表達感恩之情。
2. 活動開場白
在以往的繪本閱讀活動中,老師習慣於這樣開場:「今天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好聽的故事。」這樣的開場往往導致教師和幼兒不能把閱讀活動和故事講述、看圖說話區分開來。閱讀活動的目標是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並不是單純地讓幼兒掌握一個故事,學會看圖講述。
我園關於繪本閱讀的理念是「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天堅持,讓活動持續地開展下去。這一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首先,每天要有固定的閱讀時間,還要保證在固定的閱讀時間裡讓幼兒有新鮮的閱讀體驗,所以每次活動的開場顯得尤為重要,既要抓住孩子的心,還要把這種閱讀理念滲入幼兒的心裡。基於以上的閱讀要求,我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為閱讀活動起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閱讀故事屋」,並且根據幼兒對咒語的特別偏好,設置了一個閱讀咒語「故事屋,故事屋,開門吧」。經過幾次實踐,我們改良成一個固定的「圖畫書閱讀屋」開始儀式,就是活動開始時師幼共同的開場白。
我們發現,幼兒非常期待每次繪本閱讀之前的這個開場,也因此而對閱讀活動表現出很高的興趣。同時,開場的這一環節不僅能幫助幼兒做好閱讀前的心理準備,還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讓幼兒帶著一顆愉悅心開始閱讀。
3. 重點環節設計
本次閱讀活動的第四個環節,即「片斷賞析」環節是調整過的,一開始的安排是,播放重點頁面PPT,讓幼兒透過自己對圖畫的理解,找出線索,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小班幼兒雖然已具備一定的觀察和理解能力,能夠大致讀懂故事,但他們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不能支援他們對自身理解的順利表述,因此這個環節師幼之間產生不了有效的互動,進而導致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參與積極性低。於是,我們重新做了調整,一邊播放畫面,一邊教師朗讀。圖文結合的閱讀方式,使幼兒對圖畫和內容的理解更加清晰,增進了幼兒的閱讀自信心的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這樣一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能夠在歸納故事大意的時候說出「因為小熊不愛吃粥,所以家人才把粥放到了樹樁上讓魔鬼熊吃」這樣的話。

大班語言優秀教案《誰吃了我的粥》含反思這篇文章共692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