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多彩的貝殼》含反思

時間:05-24 閱: 美術教案

《大班美術教案《多彩的貝殼》含反思》這是優秀的大班美術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快來看看大班美術教案《多彩的貝殼》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貝殼印畫的方法,嘗試在貝殼印畫上組合、添畫,變出各種形象。
2.激發幼兒想像和創造力。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4.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新意識。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觀察各種貝殼的形狀顏色。
2.教具準備:貝殼
3.學具準備:各種貝殼食物畫紙畫筆若干,《畫而樂》5歲下冊幼兒用書p11。
活動過程
1.欣賞貝殼印畫作品,引起幼兒興趣。
(1)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幅有趣的繪畫作品,這些畫和我們平時畫的有些不一樣,到底是哪裡不一樣呢?讓我們看一看吧!(利用課件或圖片,出示貝殼印畫作品,讓幼兒欣賞。)
(2)教師: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這些畫用什麼畫出來的?
2.出示貝殼,觀察貝殼的外形特徵。
出示各種造型的貝殼實物,讓幼兒自由結伴觀察貝殼的外形特徵。!.快思.教案網出處!教師:剛才看了這麼多的貝殼,你最喜歡那個貝殼?為什麼?這個貝殼像什麼?還像什麼?哪裡像?
3.說一說、畫一畫,討論探索貝殼組合印畫的方法。
教師:怎麼把這些好看的貝殼畫到紙上呢?(教師根據幼兒的語言描述,示範貝殼印畫的方法,也可請能力強的幼兒上來示範貝殼印畫的方法。)教師:一隻美麗的貝殼印好了,可是這隻貝殼不像蝴蝶呀?還需要怎麼做?(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示範把貝殼添畫成蝴蝶。)教師:蝴蝶最喜歡在哪裡玩?(鼓勵幼兒添畫適當的背景。)
4.幼兒開始貝殼印畫,先觀察作業紙背面的步驟圖,與同伴交流,探索貝殼印畫的方法。
討論:
(1)先畫什麼(把貝殼放在紙上,用筆勾勒外形。)?
(2)再畫什麼(可用多個貝殼進行組合,也可自由添畫。)
(3)最後畫什麼(上色,添畫適當的背景)?
5.幼兒練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6.與同伴一起交流分享。
 教學反思:
  第一,課文要好好地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學科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共同解讀教材,解讀人文,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學生的閱讀心理規律,把學生的體驗感受放在首位。在《貝殼》一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生的體驗感受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生,體會人生的意義,應當說,席慕容的這篇散文給培養學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在朗讀過程中,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多,在老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讀中,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們的感情變化,在賞讀一些段落和句子時,許多學生都動了真情,有的學生眼眶都濕潤了。
  第二、師生關係有了新的定位,特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特別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本課的設計中,有意識的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以學生的朗讀感悟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全課;把學生之間討論作為解決讀文疑難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愛的句子」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受文章的美;課堂小結是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人生的思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韓愈曾說,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今天看來,這隻能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形象了,在資訊化的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此,教師應當是教學流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習過程的評價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
  第三、應注意構建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絕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一言堂,而是師生對話的平台。就文學作品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在文學欣賞中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那麼,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為什麼非要學生對作品(課文)只能按教參或者老師的一種理解去記憶呢?讓「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是違背人的審美心理規律的。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課文,老師只是拿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兩個最喜愛的句子欣賞中,有的學生讚歎貝殼的堅韌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暫,有的讚美平凡的偉大,不一而足,我對他們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許教參給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對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卻是弊大於利。
  透過《貝殼》的教學,使我對新課程標準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構建課堂教學的多元,把師生的平等的關係展示出來,走出技術設計的誤區。

大班美術教案《多彩的貝殼》含反思這篇文章共535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