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教案《跳繩計數》含反思

時間:10-15 閱: 數學教案

大班數學活動教案《跳繩計數》含反思適用於大班的數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學習正確計數,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能與同伴分享合作,協商解決遇到的問題,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跳繩計數》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設計】
  在運動會跳繩比賽的過程中,孩子們對跳繩計數的結果產生了分歧,原因在於跳繩計數方法不對,計數結果不準確,孩子們覺得不公平。《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5-6歲幼兒已能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決,並從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為抓住幼兒生活中出現的「真」問題,並以此作為支援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契機,我們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2、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學習正確計數。
  3、能與同伴分享合作,協商解決遇到的問題。
  4、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遊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5、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來自幼兒真實生活的錄影片段——「跳繩比賽爭執瞬間」,記錄紙和筆。
  經驗準備:活動前請幼兒和家長一起搜集有關體育比賽的資料,觀察瞭解各種比賽的過程和名次確定的方法;幼兒已有跳繩和跳繩計數的經驗。
【重難點分析】
  重點:透過實踐,嘗試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跳繩計數,在不斷增強計數興趣的過程中學習正確計數。準備運用實踐體驗法、討論法與遊戲法突破這一重點。
  難點:能夠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準備運用啟發提問法、活動延伸法突破。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觀看錄影,進行討論。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段錄影,請你們看一看,錄影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看完錄影后提問:
  (1)錄影中的小朋友因為什麼事情發生了爭執?
  (2)為什麼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的問題?
  2、第二遍錄影(慢速播放),便於幼兒觀察跳繩速度與計數速度的對應關係,分析現場計數時出現的問題。
  提問:
  (1)為什麼會出現跳繩計數不清?問題出在哪兒?
  (2)如果是你,會怎樣為跳繩計數?
  3、小組實踐,集體分享:如何使跳繩計數更準確。
  (1)幼兒分組活動,每組取一根跳繩。幼兒可以邊實踐,邊商討計數方法,並透過圖畫標記等形式記錄跳繩計數的方法。
  (2)集體分享
  a、分享探索過程,如:
  開始計數時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你們是怎樣想出解決辦法的?
  b、分享計數方法,如:
  看跳繩小朋友跳動的腳計數;
  看跳繩小朋友起伏的頭計數;
  看跳繩小朋友掄繩的雙臂計數。
  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c、討論計數注意事項,如:
  跳與數要對應上;
  踩繩或一腳跳過另一腳沒跳過,不能計數;
  記清楚小朋友跳過的數,再往下接著數,並說出最後計數結果。
  4、分組學習跳繩計數,請小朋友根據自己的意願嘗試跳繩記錄方法,還可以探索和發現新的方法。
  5、討論:還有哪些運動專案是透過當場計數來統計結果的?
  如:幼兒的拍球、投球、捉尾巴遊戲;體育專案中的足球、排球比賽等。
  6、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運用計數方法解決體育比賽及生活中的問題,如值日生髮碗筷、取午點等,並用繪畫、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記錄下來,張貼到主題牆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動反思】
  首先,本次活動將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突出科學領域學習「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的特點。透過探索「跳繩計數方法」的活動,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使幼兒從研究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及數學學習的無窮樂趣。
  其次,活動過程符合《綱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兒透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中,有利於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品質。
  第三,活動過程體現了《綱要》和《指南》倡導的以幼兒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幼兒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作用由「教授」轉變為「支援」和「引導」。

小百科:跳繩,是一人或眾人在一根環擺的繩中做各種跳躍動作的運動遊戲。這種遊戲唐朝稱"透索",宋稱"跳索",明稱"跳百索"、"跳白索"、"跳馬索",清稱"繩飛",清末以後稱作"跳繩"。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南宋以來,每逢佳節都跳繩,家家戶戶都要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