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哪個班的教室大》含反思

時間:10-16 閱: 數學教案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哪個班的教室大》含反思》這是優秀的大班數學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快來看看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哪個班的教室大》含反思!

 設計意圖:
有一次,我帶孩子們到平行班開展活動,由於兩個班教室的空間布局不同,孩子們圍繞「哪個班的教室大」這一問題展開了爭論。於是,我抓住孩子這一感興趣的問題,設計組織了這個活動。
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物測量、比較教室的大小。
2、透過探索,知道比較物體的大小應使用同一種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1、孩子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事先與平行班的教師聯絡,做好幼兒測量活動的準備工作。
3、尺子、積木、椅子、繩子、筆、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交談:哪個班的教室大 有個小朋友遇到了難題,那就是:大一班和我們班哪個班的教室大。誰有解決的辦法?
二、討論:怎樣測量教室的大小
1、怎樣才能知道哪個教室大,哪個教室小呢?
2、用什麼工具來測量呢?(幼兒:用棍子、繩子、椅子、盒子、紙、積木、塑料泡沫板、書等作為測量工具。)
3、我們的教室是什麼形狀的?怎樣測量?"教.案來自:快思教案網"
三、探究:分組測量兩個班的教室並記錄
1、幼兒自由結伴,分組討論、協商,如選擇什麼物品作為測量工具,怎樣測量,怎樣記錄。教師巡迴觀察、傾聽,適時地引導幼兒解決小組間出現的矛盾。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教師巡迴觀察、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四、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的記錄結果張貼在黑板上,請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比較物體大小應使用同種測量工具的經驗。
3、再次測量、比較教室的大小,引導採用不同測量工具的幼兒選用同種的工具再次測量、比較兩個教室的大小;對於採用同種測量工具的幼兒,鼓勵他們嘗試選用其他工具再次測
活動延伸:
1、嘗試用各種不同的物品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高度、長度、遠近等。
2、在多次的探索比較中體驗並發現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活動反思:
1、活動內容源於幼兒需要 這次活動立足於幼兒實際,將測量活動融進幼兒生活,使幼兒輕輕鬆鬆積累了測量的經驗。
2、測量工具來自幼兒生活
孩子是透過活動,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知識的。在這次活動中,我事先並沒有給孩子們準備測量工具,而是讓他們在交流、探索中利用現成物品或自己的身體作為測量工具,鼓勵他們大膽嘗試,並在實踐、操作中不斷地變換測量工具。孩子們選擇的測量工具和方法有很多,如:有的邁步量,有的用身體量,有的用塑料泡沫板量,有的用積木量… …面對不同結果,孩子們漸漸發現了測量結果與測量工具之間的關係。
3、解決問題基於幼兒合作
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合作學習的環境,引導每個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透過與同伴協商和討論來解決問題。小組成員在選擇測量工具、測量方法時,出現了分歧。經過協商,他們有的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法,有的決定幾種方法都試一試… …有5個小朋友在用身體測量活動室時,發現小組成員太少,不夠用,怎麼辦呢?開始他們想請其他小朋友幫忙,可大家都在各忙各的。經過不斷探討、分析,他們想到了循環接力排隊的辦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會瞭解決問題,還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

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哪個班的教室大》含反思這篇文章共382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