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含反思

時間:10-16 閱: 社會教案

《中班社會教案《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含反思》這是優秀的中班社會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快來看看中班社會教案《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含反思!

 活動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祟敬之情。
3、 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4、 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 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 請家長為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並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 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長命縷若干。
3、 《小朋友的書》每人一本。
4、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影。
活動過程:
1、 交流經驗。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麼?戴什麼?進行哪些活動?<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藉助圖片和實物,在寬鬆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於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2、 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為什麼會有這些風俗嗎? 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
3、 講述屈原的故事。 教師藉助《小朋友的書》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 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5、 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影,瞭解節日的民間慶祝活動。
6、 品嘗粽子。
幼兒邊品嘗粽子,邊觀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
(註:有關端午節的風俗見《教師資料手冊·科學社會》分冊)
教學反思:
教師要做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深入的瞭解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