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社會教案《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

時間:10-16 閱: 社會教案

《中班社會教案《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這是優秀的中班社會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快來看看中班社會教案《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生活垃圾,知道垃圾應該扔進垃圾桶,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認識「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誌,知道分類回收垃圾,使其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和幼兒共同收集塑料瓶、紙盒、包裝袋等廢品,收集幼兒當天做手工後的廢紙、吃點心的包裝紙、水果皮等。
活動過程:
1、出示收集的各種生活垃圾,引導幼兒認識、講述。
提問:這是什麼?
它從哪裡來的?
我們應該把它放到哪裡去?
小結: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會產生很多垃圾,這些垃圾會給我們的環境帶來污染,我們不能亂扔,應該把它扔進垃圾桶里。
2、認識「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誌,知道分類回收垃圾,使其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1)出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誌,引導幼兒認識。
提問:你們認識這兩個標誌嗎?[快思老師.教案網出處]
它告訴我們它能回收什麼樣的垃圾呢?
(2)討論:什麼是可回收垃圾?什麼是不可回收垃圾?
小結:有一些垃圾,他還可以回收循環使用,如:紙製品、塑料製品、廢金屬物品、廢舊電池、廢舊衣物紡織品等,都叫做「可回收垃圾」。還有一些垃圾,如果皮、菜葉、剩菜剩飯、花草樹枝樹葉等。這些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不能循環使用,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3、遊戲:動手樂
幼兒和教師一起將收集起來的垃圾分分類,送進垃圾桶。
活動反思:
在此次活動中,幼兒都知道垃圾要扔進垃圾桶,但是對「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誌並不熟悉。這一點跟生活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在孩子們身邊的小區垃圾桶都是不用分類的,上面也沒有分類標誌。家長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孩子也沒有更多的瞭解。
基於對這些情況的瞭解,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將分類垃圾桶、分類標誌呈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直觀形象地看到,這樣比沒有圖片一味空談更能讓幼兒接受。幼兒在活動中不僅認識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種標誌,同時還瞭解了什麼是「可回收垃圾」,什麼是「不可回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