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社會優秀教案《有問題自己解決》含反思

時間:10-16 閱: 社會教案

《大班社會優秀教案《有問題自己解決》含反思》這是優秀的大班社會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獨立地想辦法,解決活動中產生的小糾紛,小問題。
2.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3.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5.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活動準備:
1、《行為習慣》的電子幻燈
2、老師將《行為習慣》中《怎麼辦?》"教案來自:屈;老師教;案網."中的內容以及班級的幼兒在遊戲中發生的矛盾寫成紙條,分成必答題和搶答題兩部分。
指導要點:
1、將幼兒分成若干組,開展答題比賽。
2、幼兒選擇最感興趣的話題,來展開討論。
3、情境表演,每組幼兒選擇《行為習慣》中的一項內容,進行表演。
 活動反思:
聽完這節課,整體的感覺是老師對每一個問題都分析得很細、很清楚。也就是這樣,課堂上顯得教師一直在問,學生一直在跟著老師的問題走,缺少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交流的時間。針對以下三個地方的教學,說說自己的一點建議和想法,與李老師共勉。
一、教師上課的時候是先出示圖,讓學生看圖說說圖意,然後再完整的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再列式解答。
我看了一下教材,教材是這樣編排的:上面是問題的文字描述,下面是圖示。教材為什麼這樣編排呢?我想一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二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對數學問題的結構有所理解,能獨立的閱讀理解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二是孩子的思維正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問題的呈現也從圖畫應用題→圖文結合應用題→文字描述應用題。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不斷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
由此我想:這節課還是要先出示完整的問題,讓學生讀一讀,尋求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之後,再用圖表示,這樣一是培養了讀題審題能力,再是讓學生感知可以用圖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為以後畫圖解決問題做好準備。這也提醒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研讀好教材,把教材中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認真的讀一讀、想一想:教材為什麼這樣編排,這節課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教學時組織什麼樣的數學活動幫助達成目標……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和思考之後,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的設計。
二、在引導學生解決「每個紙盒放幾隻」這個問題時,教師的問題比較碎,學生完全是在教師的一個又一個問題的引領下完成了這道題目,這樣按照已有的問題進行引導,課堂上不會出現預設之外的問題,比較容易把控課堂。但這樣一來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如再放一下,教師少講,能讓學生講的讓學生講,能讓學生說的讓學生說。
李老師教學的流程是:出示圖,說圖意→出示文字描述的問題→讀題,強調「平均」→列式,口答板書,問用了哪句口訣→為什麼用除法列式→15、3、5的含義→驗證。每一步都是教師用一句話或者一個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根據要求去做。其實這些可以整合,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考,再小組探究,全班交流即可。教師不用說太多的話,也不用提太多的問題。問題太多就成了牽著學生走了,發揮不了學生的自主性。
這個問題對於學生來說是沒有難度的,只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利用除法解決問題的解題過程,一步一步引領能體現解題的步驟,但學生卻很難感受到解題的過程,因為都是老師設計好的,讓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讓他們想什麼他們就想什麼。如果把這個問題放給學生:讀完題之後,讓學生說說條件、問題,接著問:誰會解答這個問題?請你自己先寫一寫,然後給小組內的同學講一講,一定要講清楚自己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麼列式。比一比,看誰能給同學講清楚。
這樣,讓學生在小組內先講一講,一是讓每個孩子都有講述自己想法的機會,再是學生要講給別人聽,自己就得先組織語言,就得思路清晰。另外,還能培養學生的傾聽,一人講,另外的一個或兩個人就要認真的聽,才能判斷同學講的好不好,清不清楚。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傾聽能力。
三、兩道題目進行對比概括時,教師講的比較多。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兩道題目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學生從題目的資訊、問題,解題的方法還有單位等方面說出了相同點和不同點,但不是教師想要的答案,所以一直在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 後來學生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也就不再說話了。聽課的老師明白,老師想要總結出第一道題是求每份是多少,第二道題目是求份數,求每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份數都是用除法計算。
但這樣概括性的總結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真的是很難,學生只能體會,感受,卻不能用明確的話描述出來,其實學生前面說的「都是有15隻蠶寶寶」,「一個資訊是另一個題目中的問題」「一個求的是每個盒子里有幾隻,一個求的是有幾個盒子」。學生在這樣比較描述的過程中就能夠體會,只需要教師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把每個資訊和問題用數學上的語言概括出來即可。

大班社會優秀教案《有問題自己解決》含反思這篇文章共57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