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活動《小蝌蚪變青蛙》含反思適用於中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激發保護青蛙的情感,幼兒透過活動初步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提高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小蝌蚪變青蛙》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設計背景
開學初上課的時候講在家吃什麼的時候,陳金權小朋友把小手高高的舉起來說「老師,我爸爸給我煮青蛙吃,特別好吃。」聽到這樣的回答讓我想要激發幼兒愛護青蛙的情感因此我開展此活動。
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活動初步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2.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3.提高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教學難點:小蝌蚪變青蛙的操作步驟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成長過程操作卡(人手一份)
2、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聽聲音匯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請幼兒說一說小青蛙長什麼樣子呢?
(頭頂上有兩隻眼睛、披著綠衣裳、露出白肚皮、四條腿)
(2)它有什麼本領呢?
(捉害蟲)
(3)想一想小青蛙小時候是誰?
二、教師引導幼兒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並分發小蝌蚪變青蛙的步驟卡片進行操作。
(1)引導幼兒討論小蝌蚪是怎樣變青蛙,在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後教師把操作卡分發給每位幼兒。
(2)幼兒分步驟操作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教師巡迴指導。
三、與幼兒一起欣賞小蝌蚪變青蛙的影片,加深幼兒對小蝌蚪變青蛙成長過程的認識。
四、總結
師:小朋友們,青蛙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幫我們保護莊稼,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不能傷害小青蛙。
五、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與爸爸媽媽討論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青蛙。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幼兒的情緒高漲,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短短活動運用了一系列活動方式,使得幼兒無暇分神,樂此不疲。透過多媒體教學,不僅讓幼兒對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有直觀的影響,而且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學的重難點,並且進行了反覆練習。在活動過程前,我還擔心會出現混亂的現象,但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是第一次用多媒體教學,並且掌握住了幼兒年齡的特點,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表現的都很積極。
二、不足之處透過這節活動,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還需要提高,在活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幼兒的操作時間較短暫,雖然有動手操作可是操作過程中幼兒的協作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如果讓我在重新上這節課我想在活動中幼兒操作的環節可以讓幼兒一整組進行分步驟的操作,加強幼兒協作能力的培養;在活動完成後可和幼兒進行小青蛙保護莊稼的故事創編,並讓幼兒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兒保護青蛙的意識。
小百科:青蛙(Frog)屬於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兩棲類動物,成體無尾,卵產於水中,體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異,成體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 絕大部分青蛙透過體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體外孵化成蝌蚪。全球只有10至12種青蛙進化至體內受精,部分會把受精卵排出體外孵化成蝌蚪。但青蛙在動物學上特指的是黑斑側褶蛙。青蛙一向被認為是卵生動物,不過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雨林的青蛙能夠產下蝌蚪。這種青蛙是全球6000多種青蛙中唯一一種能夠"下蝌蚪"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