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主題活動教案《馬路上的車》含反思》這是優秀的中班主題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快來看看中班主題活動教案《馬路上的車》含反思!
活動目的:
讓孩子瞭解馬路上不同的車子,並掌握簡單的交通規則。讓孩子瞭解、使用觀察和收集資料等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預設:
來來往往的車;有車廂的車與無車廂的車;兩輪車、三輪車和四輪車;汽車的聲音;交通警等活動。
活動準備:
1、前一周要求孩子下周每人都帶一個汽車的玩具。
2、教師在生活區的四張桌子中間的地毯上用兩色膠帶鋪了一個十字路口。
3、教師選擇與汽車、交通有關的教材,如兒歌、歌曲、美工、故事等。
義大利瑞吉歐的教育者認為,如果教師有1000個假設,那麼他就容易接受來自孩子的第1001個或2000個不同的反應。教師只有在自己設想足夠多的可能性時,才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教師制定各階段具體教學目標是根據教師對總體教學目標的理解,以及對孩子已有經驗、能力水平的瞭解和對孩子潛在水平、興趣的預測所提出的,它融合了教師的理論知識、教學經驗與教師對孩子已有的觀察和認識。同時,教師也相應地做出教學準備,也就是創設一定的實驗條件,幫助目標的實施與達成。而這些教學分目標是否可行,則應在教學實施階段得到驗證,從而做出調整。
教學實施的過程則是對預先制定的各階段教學目標的探索、驗證和創新的過程。教學的實施不僅僅依靠活動初期教師提出的假設,而且要依靠孩子們的反應。(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教師作為實驗的研究者,依據自己對幼兒細緻的觀察,對原有的假設進行確定、調整或推翻提出新的假設。此時,教學內容與教學物質條件是實驗中的自變數,教師透過干預、控制這一自變數,從而幫助幼兒獲得發展。幼兒是實驗中的因變數,他一方面促使研究者採取一定的變革措施,另一方面也因自變數,也就是在一定的實驗條件下而發生改變。
星期一早上孩子們按照教師的要求從家裡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玩具汽車,在早晨一段自由活動的時間裡有的孩子就自發地在教師布置的馬路上胡亂地開著車。教師對這些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馬路上的汽車來來往往的時候,是怎樣的?」孩子們就將十幾輛五花八門的汽車全都擺放在朝向十字路口的四條主幹道上,每條道上的汽車只有一個方向,所以四條道上的汽車全都面對面。很明顯,現在這些「司機們」只是對汽車在馬路上開感興趣,並未意識到要遵循一定的交通規則,這裡是一個交通混亂的路口。
自由活動時間結束後,教師集合孩子們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談話,主題是「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由於早上的這個自發遊戲,孩子談話時興趣的焦點集中在了車輛的運行上。他們談到了汽車在高架上是如何開的,汽車是如何爬山的,汽車在十字路口是如何轉彎的,汽車在十字路口開時要看紅綠燈等等內容。談話結束前教師提出下午要去外面的馬路上看汽車,並提醒孩子們要看看馬路上開的車子同教室里擺著的車子,是不是一樣的。
下午觀察回來,孩子們就有了不少新發現,他們指出馬路上要有紅綠燈;汽車在馬路上開時是一邊一個方向的,要不然很危險等等。於是,大家開始修整自己的馬路,制定交通規則。在這期間,總有不少問題會發生爭執,例如不同方向的車應具體在馬路的哪一邊。遇到這些棘手的問題,老師都帶著他們到馬路上自己去找答案。幾天後,這個十字路口已經井然有序了,當客人來班未注意到腳下的斑馬線時,孩子們會主動提醒你,「行人」要走「人行道」。
幼兒對汽車玩具大多有著天然自發的興趣,對馬路上的汽車也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直接經驗。教師創設的馬路刺激了幼兒的興趣,引發了幼兒的直接經驗,證明了這一活動制定的教學目標的可行性,也為教師預定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契機。此時教師的職責就是觀察幼兒的活動,注視實驗條件與幼兒之間的相互作用,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物質條件,承認幼兒不同的學習方式,尊重幼兒的錯誤,鼓勵幼兒自己去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為幼兒的自主學習提供服務,幫助其學習的擴展和深入,從而達到總體的教學目標:掌握簡單的交通規則,學習應用觀察來解決問題。
教師想在布置的馬路上設置一個交警的角色,由此開展交通警的活動,所以她就在活動區靠近馬路的位置上放了一頂交警的大蓋帽。但是這頂帽子放在那裡一直無人問津,更沒有人將這頂帽子同馬路上的種種布置聯絡起來。在兩個星期的時間裡,只有一個男孩子在離「馬路」很遠的角色遊戲區偶爾地利用了一下。
主題進行到中間的時候,幼兒園有一個大班從外面請來了一位交警來介紹他的職業。教師想讓孩子們透過實際接觸交警更具體形象地瞭解這一角色,所以就把交警也請到了班上,讓他在布置馬路和車輛的區域給孩子們介紹規則。但是這次活動之後孩子們還是沒有產生任何新的變化。所以,老師拿走了那頂大蓋帽,也沒有進行預定的交通警活動。
教師對取消交通警這一活動,事後的解釋是:「我當時本來以為交警和馬路、車輛之間的關係是很自然而然的,但是既然孩子們實在是一點都不感興趣,我也就只好算了。因為我想,或者他們對這種角色性質的經驗不感興趣,或者他們並不瞭解、或者根本沒有留意過馬路上的交通警察。所以我想或許小班孩子進行這樣的內容不合適,可以放到中班進行。」
「興趣標誌著在個人與他的行動的材料和結果之間沒有距離。興趣是它們的有機統一的標誌。」 (杜威)幼兒的興趣是教育過程實驗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只有幼兒自發的興趣才能促使其與教育過程的其他因素真正發生反應,獲得發展。當幼兒在教師所創設的實驗情境中,對所提出的教學內容沒有發生興趣時,教師就需反思自己原有的假設,做出相應的修改,當發現幼兒對此確實沒有興趣和學習需要時,證明預定的這一活動的教學目標不符合幼兒此時的發展,幼兒無法達到,這就應推翻原有的假設。
早上區域活動,苗苗在美工區畫的汽車和別人的都不一樣,他的汽車身上(汽車的側面)有個大圓圈,這是什麼呀?苗苗告訴大家,這是汽車的備用胎,如果汽車半路車胎爆了,又沒有修理店,就可以裝上備用胎。可有的小朋友指出,他看到備用胎不是放在這的,是掛在汽車後面的。汽車的備用胎到底放在哪呢?是不是每個車子都有備用胎呢?大家一下對備用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老師改變了預先的計劃,臨時帶著孩子們到了馬路上,觀察汽車的備用胎。孩子們盯著每一輛來往的車子,看他們是否有備用胎,又在哪裡?有的孩子還趴在地上看,車子下面是否有備用胎?回來後,孩子們告訴老師:吉普車的備用胎是掛在車後面的;公共汽車的備用胎是藏在車身下面的;有的小汽車的備用胎是放在行李箱里的;路邊一位司機叔叔是從車廂的地毯下面取出備用胎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收集資料,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汽車備用胎設計展覽,各自為自己的汽車設計備用胎。有的用一片雪花片代表備用胎,有的用一個瓶蓋,有的則用一塊圓形的積木,還有的孩子為自己的雙層車準備了兩個備用胎,因為雙層車的輪子多……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開展就是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之上的,以幼兒的發展為主體。活動是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活動的目標定位是科學、合理的。本次活動運用基本圖形表現常見汽車的外形特徵,體驗不同車輛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整個活動以「遊戲」為載體,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懂得了道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